三个话事人 风格不同刚好互补
记者:虽然您执导过无数的演出,但这一次肯定是最特别的。
陈维亚:这绝对是时间最长、标准最高、关注度最深、操作难度最大的一次。这对我们这个临时组成的团队是一个非常好的历练——创作观点的突破、对传统文化的认识都有更高层次的改变,这是一种无形的收获。我常说,我们过去是站在森林边上的一棵树上看,现在是站在森林边上的一座山峰上看。思路更新,手法更多。因为太痛苦,太艰难,太漫长,太有意义,将来我们再做什么,不是都像玩儿一样?(笑)
记者:你们三个是团队的顶峰,但是我听说你们本来是竞争关系。
陈维亚:我们本来是代表不同的竞标团队来竞标的,但是奥组委最后把我们3个都吸收进领导小组。人家都说搞艺术的很难合作,你什么时候见过3个人画一幅画的?我们3个人从个性到爱好,再到创作风格也截然不同。艺谋是语不惊人死不休,继刚追求细腻和精美,我是气势恢弘,喜欢大场面的。但是我们实际上很融洽,原因很简单,国家利益高于一切。我们都具备集体主义的基因(笑),艺术上刚好互补。
谈广州亚运 一定要表现岭南文化
记者:不知您有没有听到这样一个建议,开幕式这么盛大的演出,是否可以作常规化商业化运作?
陈维亚:我觉得比较难。我们不是没有考虑过,但首先是技术上很难,费用上承担不了。那么大的一个表演队伍,1.7万人,其中还有很多来自部队的战士。如果不是统一调动,怎么保证这些演员的稳定性?得花多少钱?成本太高了。在世界上,我目前只知道朝鲜的《阿里郎》,作为大型广场表演形式被常规化了,但是这需要政府的指令,需要有一定的土壤。我觉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难,主要是成本太高了,我们做不了,西方国家就更不可能了。我当然希望能把开幕式的精彩保留下来,但是除非能解决这个问题。
记者:广州到2010年举办亚运会,目前亚组委也到奥组委来取经,作为总导演,您会给一些什么建议?
陈维亚:广州亚运会的开幕式,要体现地域文化特征,把岭南文化表现出来这是必然的要求了,关键是形式。我们现在发现,最难的就是创意,如果在形式上不创新,不叫绝,是没办法出彩的。比如点火仪式,全世界都知道你的动作内容是什么,但是怎么实现才有新意,这是最难也最痛苦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