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产片在2008年的集体爆发,基于产销两头的增长。从2003年实行产业化改革开始,中国电影产量连年跨越式增长,到如今故事片的年产量已然超过400部,刷新了中国电影年产量的历史纪录;全国院线公司范围内的影院总数已经增至1545家,银幕总数达到4079块;从影片本身来看,电影的商业属性已然获得电影界的共识,如何争取观众掏腰包走进影院,已经成为电影人从创作到营销的自觉追求。
如果说中国电影的市场运作是从认识贺岁档开始的,那么也正是档期的开掘、细分给了中国电影一个巨大的成长空间。综观2008年票房过亿元的11部影片,3部来自年末岁初的贺岁档,2部来自7月暑期档,还有5部来自4月、6月、9月、11月,即使是被视为市场休眠期的奥运会期间的8月,也有小成本的《十全九美》突破5000万元的票房。以此分析,中国电影市场如今初见成熟相,几乎每个月都有票房热门影片。也就是说,观众已经开始养成进影院看片的消费习惯,除了贺岁档、暑期档,其他档期也有了进一步开掘的潜能,这对中国电影来说,实在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契机。
大片“病”了,清醒把脉才能预防泡沫
国产大片是高票房的主要来源,但在分析这一票房现状时,尹鸿坦言,是稀缺创造了票房,与品质没有关系。
中国这么些年来,没有任何一部大片没有高票房的,这不能说明影片的质量,只能说明国产大片具有严重的稀缺性,是稀缺决定了大片的市场效果。中国大片在最初几年,为了吸引观众、减少投资风险,采用商业性的拼盘策略。于是几年来,在电影实践中一直存在着思想性、艺术性与观赏性相割裂的创作倾向。这种急功近利的创作心态影响了中国电影的健康发展,是大投资带来的一种“传染病”。然而,尹鸿也指出,大片热并不是灾难,而是中国电影进入市场化轨道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,必须正视。
商品的畅销,离不开宣传包装。如今的中国电影市场,尤其是国产片市场,“起蓬头”的手段令人应接不暇,可着劲儿往里砸钱,从豪华的开机式、首映式,到花样百出的爆料,明星云集的走马灯般跑城市、见观众,无所不用。然而“蓬头”过后,靠什么善待进了影院的观众?除了一个冯小刚,中国电影还有没有可以让观众信任的品牌?
从表面看,大片已经有了一套驾轻就熟的市场运作模式:新片一出,媒体上“造势”凶猛,场内则是“笑场”连连;网上则骂的骂煞、赞的赞绝,吵得不亦乐乎。从《英雄》到《无极》到《赤壁》,导演越“正经”,观众越“爆笑”,标榜“史诗正剧”,却收获了周星驰“无厘头”式的“笑果”。哪怕有编导因此质疑观众“不懂我的心”,观众依然大叫“雷着了”。在这种奇怪的现象背后,我们太需要尹鸿教授这样专业的评论,太需要导演们讲一个好故事、讲好一个故事。
电影是商品,没错,但电影是特殊的商品,从来就不是唯票房就可以一俊遮百丑的。在华丽的票房背后,没有如当初谢晋《芙蓉镇》和《天云山传奇》那样思想的力量、审美的力量,大片再大,也不过是一时髦流行的玩意儿。流行会退烧,时髦也会落伍,就像当初来势凶猛的“韩流”,也会面临观众和票房的疲劳。
眼下,中国大片和拍摄了大片的大腕们还集体陶醉在高票房的数字之中,当“大投入+大明星+大场面+大炒作+高票房”俨然成为“好电影”的模式,当市场上捧场的枪手越来越多,专业评论缺席沉默,今天的高票房也许就是未来“泡沫”的开始。